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30文学 www.630wx.com,晨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非人也”孟子认为人人都有良心,他称之为“恻隐之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举的例子是:如果一个人见到一个小孩子爬到井旁,没有不去帮助他脱离险境,而会眼巴巴看着他掉到井里去的。这就是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

    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些行为都不用教天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荀子说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善是后天教化学习的结果。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人性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两种观点各说了人的本性的一个方面,如果将二者综合起来,就比较准确了。

    我们首先要肯定人的天性,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人本来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我们心中不忍,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

    但是人也有一种生物属性,生物属性是纯恶无善的。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现代遗传学给基因下的结论只有两个字“自私”是“自私的基因”其本质是无限制地占有一切资源,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这就是基因的本质,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质。这也就是中国的那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依据。从这一点上来看,荀子的“性恶论”说得一点都不错。

    因此教育的目标就是“化除秉性,圆满天性”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文化”的真正含义。

    “化除秉性”就是要将人的生物属性也就是劣根性化除掉,人的秉性古人总结为“怒恨怨恼烦”五样,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秉性一化,人的天性就出来了。

    天性是人所具有的天德之性,天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五常之德的根本是仁德,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仁是本体,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如果能够去习性、化秉性,人的天性一定会圆满,就是成道了。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什么是文化?

    我们先来从字面上解释“文化”这两个字。文是文字,也就是书本知识,化就是变化、转化,合起来解释就是把所学到的圣贤之“文”去修正自己的心身行为,用来变化自己的气质,使自己升华,如此有“文”有“化”方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真正有“文化”的人。只可惜我们后来理解文化的意思只侧重于前面一个字而没有从后面一个字去下功夫,所以学来学去真正的学问功底一点也没有,既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虽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学的文不少,但是有“文”没“化”最后也只是一个有“文”无“化”读死书的人。

    传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人化性,教人怎样做人。性子化了、气质变了,人“性本恶”的动物属性的根才能彻底拔除掉,人才能够立身行道,成为真正的人。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韩愈在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授做人之道。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学文,也要先传道。

    那么传统教育用什么方法来化除人的秉性,圆满人的天性呢?就是用经典教育,即让儿童从启蒙开始,便大量诵读各种经典文章,以此来达到“化除秉性,圆满天性”的目的。

    什么样的文章能被称为经典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

    经典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就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圣陶说“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国学大师南怀谨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

    经典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小孩子一入私塾,开头一、二年首先要学的就是“孝弟三百千”这几本书。孝是孝经,弟是弟子规,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学了这几本书,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实施了品德教育,奠定了一生做人的基础,也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我们不要小看“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现代人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以后如何去面对生活呢?二是实施了识字和阅读教育,奠定了一生学习的基础。学完了这几本书,大概能认识近三千的汉字,具备了很强的阅读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大量地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经典文章。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只可惜我们这些人已经无福消受了,最多只能在教科书中了解一些皮毛。

    在这里,我想着重向同学们介绍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到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炼的的八步功夫。特别是曾子在开篇讲的第一段话,是大学全书的精华之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纲领。明德指我们的性德,它是天赋的、善良的、本来就光明。但我们的明德被后天的秉性和习性遮蔽了,象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样不明了,该怎么办呢?把镜子上面的灰尘擦掉,让本有的明德放出光明,就是明明德,佛家称之为“明心见性”明明德是彻底搞明白了,仅仅明白道理没有用,一定要去做,要落实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受用,所以明明德之后紧接着就要亲民。亲民就是爱你的同类、爱众生、爱环境、爱这个世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大孝孝于天下”第三步则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慈悲已极、不讲任何条件的博爱。

    曾子讲的三纲领,其实与佛家讲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悟是一件事,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三个纲领都实现了,你就成佛了。三者之中,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但有轻重本末之分,一定要辨别清楚。其中,明明德是本,亲民是关键,二者是因。明明德是明白了,明白了要去行道,不行没有用,所以才要亲民。其后才有“止于至善”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曾子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何检验你的修行到了什么地步呢?曾子接着又提出检验的五项标准,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几句话把得道的整个过程都说尽了。首先必须要知止,知进知退、知足知止,是第一层意思。人的心念象狂奔的野马,必须让它停下来定住,才能看清楚四周的一切。否则你骑在狂奔的野马上,走马观花,什么也看不清楚,这是知止的第二层意思。知止了就定住了,定住就能扎下根,就风平浪静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心平气静一定身心安泰,身心安泰头脑就灵光,智慧就开发出来了,就是“安而后能虑”;如此修行一定能得道,就是“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得到明德。所以大学始终扣住的主题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明德是立身立己,亲民是爱人立人,止于至善是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儒家与佛家没有两样,所以宋儒张载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具体到方法上就是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修正自己,后面三个是服务社会。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怎么使自己的思想端正呢?要诚意,要使自己的心念沉静下来。怎样才能诚意呢?要致知,有一个正确的知见,知见不正确,行为是不可能正确的。怎样才能使知见正确呢?要格物,要探究事物之理,以尽物之性。格物、至知、诚意、正心,能达到此四步功夫叫“内圣”是“独善其身”;自己内心的修行已经圆满了,就是圣人。内心圆满了,然后将你所学所得向外扩展,所以后面四步工夫叫“外王”是“兼善天下”

    八步功夫中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然后再修身,先管好自己,树立一个好样板,其次是齐家,把家族治理好;然后是治国,最后才是平治天下。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就教化众生,著书立说,做千古的圣人。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遵循着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引,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成为流芳百世的大家人物。

    传统教育的小学阶段还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六艺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礼是礼仪,是日常的行为规范;乐是音乐,相当于今天的艺术;射是射箭,御是驾车,相当于今天的体育;书是书法,也属于艺术;数是数学,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科学。可见,传统小学教育的内容绝对不比今天少,而且还更全面。古人常用“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价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过去读了六年私塾的人是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的。读了六年私塾的学生,他的背诵量能达到几十万字,阅读量能达到几千万字,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胸藏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可是我们现在读了十多年书的学生,背诵量和阅读量还不到过去私塾教育的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胸无点墨,大脑空空,看不到丝毫“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实在是我们教育的耻辱!这也是现代教育背离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必然恶果!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不迷途知返,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创造过世界上最辉煌文明的优秀民族将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没有道德最没有文化的低等民族,我们也就愧为炎黄子孙。只有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我们延续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才能在新的世纪重现辉煌,中华民族才能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够具有以下的三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

    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这三种能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然,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成为普世价值的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胸怀,应该站在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高度,站在提升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成为学通中外,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

    愿与诸位同学共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