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30文学 www.630wx.com,两世为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那以后,父亲的身影变得忙碌了,田里、山里、家里的活都落在了他身上,还要照顾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除了开始开始几天父亲手忙脚乱一阵,渐渐的父亲也把所有的事情,安排的井然有序。

    郑志尚也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晒香菇、木耳、婴儿尿布换洗的这些简单的活,在他抢着干之下,父亲也没在插手。

    尽管父亲每天回到家里都很疲惫,不过还是不忘询问郑志尚的学习,也会抽空教一会。

    年亲的母亲离开两个星期后,在痛失女儿的哀痛中,渐渐恢复过来的外婆,带着只比郑志尚大九岁的小姨来了家里,那一天外婆对着两个襁褓中的弟弟妹妹,又哭了好久,小姨也跟着哭。

    压抑了许久的郑志尚,也一个人躲在杂草堆里,哭了许久。这是郑志尚来到这个世上后,第二次哭。

    等到晚上时,以为郑志尚熟睡后,外婆将父亲叫到了屋外,轻声对父亲说道:“阿生,你带着星星,这两个才刚出生,你一个大男人也看不过来,我和她们几个姐妹商量过了,她们都愿意收养……”

    “阿妈,这事不要再提了,我一个人可以的。”

    “我们这也是为了你好,你怕娃子以后改姓,我这里可以跟你做个保,娃还姓郑,还是你的娃,就算她们几个领养了,也还是娃子的姨。”

    “阿妈,你误会了,其实娃子跟我姓,跟你们姓都好,只是他们已经没了阿妈,我不能让他们没有阿爸不是。再说了三个姐夫家,也都是一大家子,都挺不容易的。我现在搞副业,也没人管了,干香菇和木耳在城里也能卖,会好起来的。”

    “你有主意就好,只是你还年轻,这往后的路……”

    那一天晚上,父亲和外婆在屋外商量了好久,躲在黑暗里偷听的郑志尚,带着一眼眶的水花,迷迷糊糊睡去了,也不见他们回来。

    不过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月后,外婆带着小姨回去时,并没有带走郑志尚的弟弟妹妹。

    从出生便没有吃过母乳,凭着豆浆粉、开水冲鸡蛋、少量从耕牛身上挤下的奶,好像总满足不了这两个小家伙。为了两个小家伙,能吃上一口母乳,年轻的父亲,将母亲生前养的鸡、鸭抓了不少,给二婶送去。

    希望二婶能再喂自己的孩子时,也喂几口给两个小家伙。二婶也很大方的、象征性喂了两次,便以奶水不足为由,没在喂过了。

    父亲也只得继续找村里那些生产了小孩的人家去求,村里人都知道,父亲的情况,尽管有的人奶水不足,还是帮忙喂过一两次。就这样喝着百家奶,直到两个小家伙,可以开始进食一些米粥后才结束。

    两个小家伙,父亲也给取了名,顺着郑志尚的名字,弟弟取名为郑志浩,妹妹取名为郑志芯。

    夏天转眼过去,又要开始秋收了,这一次秋收,外婆和几个大姨没时间来帮忙了。倒是四叔,忙完自己家的活儿后,跑来帮父亲干了几天的活。也总算把田里的庄稼给收了。

    在这个高产杂家水稻和化肥还没普及,产量并不怎么高,不过也比以前的合作社要好一点,除了公粮,口粮,还有一部分粮食能出售。不过村里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出售自家的粮食。

    宁可囤积在家里谷仓里,也是都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饿怕了。什么政策再好,也不如山谷殷实来的有用,谁又知道什么时候上面的政策再变,把田又给收回去呢,只有放在自家仓谷里,才是最安心的,那可是保命用的。

    所以浓站收粮队来了,除了公粮队收了满满几大卡车以外,另一只购粮队相比起来就惨淡的多了。也只有郑志尚家,在郑志尚的劝说下,父亲留下了足够的口粮后,剩余的粮食全卖给了收粮队。

    尽管是长江以南,不过这个村子,并不像郑志尚前世从书上看到的那样,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种庄稼,几本还是一年一熟,完了也就农闲了。也有少部分人,会在寒冬来临之前,种些花生什么的。

    不过种植的面积都不大,都只有一小片,自家吃的。也是这个时候,就算种出了大片的花生,也没人来收购不是,吃不完就只能放在仓库里,等它发芽了。

    除了香菇、木耳,郑志尚这几个月以来,也从未停止过借鉴前世的一些东西,来引导父亲发家致富,不过始终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法子。很多东西都被地域给限制了。

    郑志尚所处的地方是闽西北s市t县x乡土垦村,t县是一座山县,全县只有两条公路,一条通过隔壁的j县到市区,一条通向隔壁的n县至于能到哪里?郑志尚就不知道了。

    土垦村早在十几年前便已经有了百多户人家,不过以前也并不通马路,只有一条狭小的山道可走,直到十年前在全村的合力之下,挖山凿石的,才总算有了一条弯弯曲曲,不过三米宽的马路,通向乡镇。

    想从村里弄点东西出去卖,十分不容易,除非等人家上门来收购。不过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村里卖货郎、收破烂的都少见,更不要说谁会大老远的跑到这深山里收什么山货了。

    这村里有的,在距离乡镇、县城附近的那些村子同样都有,所以也只有收粮队会来。

    虽然郑志尚对增加家里收入没有法子,不过郑志尚的父亲,倒是在今年夏季找到了另一个法子,也许是从卖香菇、木耳获得了启示。山村虽然交通是落后了点,不过好在山里的物产很丰富。

    野生菌便是这大山赐给山里村民的有一笔财富,只是知道这东西价值的并不多,虽然每年夏季,山里野生菌开始生长后,每家每户也都会进山去采摘,每家每户都采摘了很多,大部分人,都只是晒干了,自己吃。

    父亲在那段时间,趁着空闲,也进山去采摘了很多,晒干后,又将这些野生菌分类,对于野生菌的分类,郑志尚倒是不是十分清楚,虽然母亲在时,家里也采摘过不少,但大多都是自己晒干了,储存起来吃。

    也不会像父亲这般细心,还分类。倒是父亲显然心情不错,一边整理,一边对郑志尚,说道:“这山里野生菌最有营养,也是最少、最难采摘的是红菇,听当地的老人讲,这东西当年还是给皇帝进贡之物呢。”

    对于红菇是否是给皇帝进贡之物,郑志尚对历史不是很清楚,特别这种地方志的地方史,中国上下五千年大概的历史还记得一些,要说具体了,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